在房车或帐篷里闲逛?
标题:在房车或帐篷中撤离:各有利弊
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存狂群体中认识到“坚守(bugging in)”的重要性,这可能是应对大多数灾难最实际的反应。
但事实上,有些情况确实需要赶紧逃离。
比如可能有类似卡特里娜飓风这样的事件即将来临;也许你刚得知政府计划封锁某个地区到近乎软禁的程度;又或者武装暴徒在你的街区建立了自治区。
在这些情况以及更多情况下,离开该地区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但怎样做最好呢?用房车撤离好还是用帐篷撤离好呢?我们来看看各自的优缺点。
一、房车撤离的优点
1. 速度快
- 如果速度很关键,房车是很不错的选择。
能上当地的高速公路,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行驶,这能让你尽快远离危险区域(X)。
你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离开自己所在的州。
- 能拉开距离
-
类似地,房车能让你迅速远离危险,比如火山爆发(如圣海伦斯火山爆发)时,当超级火山喷发岩浆,火山灰弥漫数百公里时,你需要撤离到很远的地方,不然吸入灰尘导致的肺炎是很危险的。
房车在这方面比帐篷更有优势。 -
可长时间撤离
-
房车能携带更多的装备和食物,相比背在背上的量,这差距很大。
在房车里你可以轻松储备几个月的食物,我认为这是大多数人撤离时间长短的关键限制因素,而且不会太难受。 -
更好的避风遮雨
- 冬天的时候,房车能让你更好地抵御自然元素。
你是愿意在寒冷的二月在帆布帐篷里度过,还是在有太阳能供电的房车里度过呢?在帐篷里冬季撤离一个月是对耐力的考验,在房车里则没那么糟糕。
二、房车撤离的缺点
1. 依赖道路
- 如果遇到交通堵塞、危险的路障(比如卢旺达在90年代初的情况)或者道路被冲毁,你就走不了了。
- 需要汽油
-
你得有汽油才能让房车动起来。
在一些紧急事件(The Event)中,是否能获取汽油是不确定的。
像电磁脉冲(EMP)、供应链短缺等情况会让找汽油变得困难。
不过如果是飓风、野火之类的情况,这方面就不用太担心。 -
容易被发现
- 如果有人在积极寻找你(比如卢旺达大屠杀中的情况、疯狂跟踪者之类的),房车更容易被发现。
因为它只能在道路上行驶,所以只需要搜索道路就可以了。
三、帐篷撤离的优点
1. 便于携带
- 帐篷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可以放在很多地方。
我个人比较喜欢Snugpak Scorpion 2帐篷,它可以轻松放在撤离包、汽车后备箱、衣柜或者办公室里,体积和重量都很小。
这意味着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很可能就在手边。
比如你在离家200英里(约322公里)的地方出差,在汽车后备箱里有你的回家包但没有房车,如果在出差期间发生紧急事件,帐篷就在手边而不是房车。
- 价格实惠
-
价格是帐篷的一个优势。
花300元买一个质量好的四季帐篷比花30000元买一辆房车容易得多。
在灾难发生时,你已经有的准备物资比你为了灾难而存钱购买的准备物资更有用。 -
真正的离网能力
-
我个人也喜欢帐篷能让你完全脱离电网的能力。
当我徒步旅行的时候,我可以开着车到山路的起点,徒步进入荒野20英里(约32公里),然后在不知名的道路上再走几百码找到我想露营的地方。
这是非常偏远的撤离体验,在很多情况下,这就是人们在类似情况下所追求的。 -
维护成本低
- 另外,帐篷是一次性购买就不用管了,不需要汽油来移动,不会被人为或其他路障阻挡,而且比房车的隐蔽性高。
如果让我在一个区域搜索(比如一个俄罗斯士兵在乌克兰行军),我更容易找到房车而不是帐篷。
四、帐篷撤离的缺点
1. 遮蔽性差
- 帐篷提供的遮蔽远远不如房车。
即使有最好的睡袋,冬天晚上还是会很冷。
如果你住在南方可能没那么糟糕,但如果你住在蒙大拿、缅因、爱达荷或者有深度冻结现象的地方,你需要考虑如何保暖。
- 携带装备有限
- 如果我用帐篷撤离,我只能携带我能背在背上的东西。
大概能带50磅(约23千克)左右的装备包括食物。
即使你会设陷阱、打猎和采集,在树林里这也撑不了多久。
我以往徒步旅行时通常能轻松携带三天的食物,背包重约35磅(约16千克),如果再加上武器、弹药和其他撤离装备,背包会重很多,而且额外重量大部分不是来自食物,背着这么多重量旅行效率会很低。
你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你在为什么做准备。
就像所有事情一样,都有利弊。
这和房车撤离与帐篷撤离之间的争论是一样的。
如果这个问题最近一直在你脑海里,希望这能消除你的一些疑虑。
有没有哪一种更好呢?这要看情况。
你对这个争论有什么看法呢?还有没有我们没列出的其他优缺点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注:文中提到的圣海伦斯火山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卢旺达大屠杀是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场种族灭绝事件;电磁脉冲(EMP)是一种突发的、高强度的电磁脉冲现象,会对电子设备等造成破坏。
)
引用:https://www.theorganicprepper.com/bugging-out-in-an-rv-or-a-tent/
原文: https://s5.tttl.online/blog/173616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