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谁来照顾大家庭成员?
灾难发生后如何照顾大家庭成员
你有没有想过灾难发生后谁来照顾大家庭成员呢?如果你是要负责照顾他们的人,那你有没有想过这其中的含义呢?你很可能已经有了在所在地区发生灾难时召集配偶、孩子或者孙辈的计划。
但是其他人呢?
你永远不知道灾难发生后谁会出现在你家门口。
家人就是家人,如果你是那个“疯狂的生存狂”亲戚,那你很可能要准备好应对灾难发生后亲戚们的到来。
也许你已经试图劝说其中一些人做准备但无济于事,然后他们就出现在你家了。
假设所有港口都关闭了(导致严重的汽油短缺),多次电网网络攻击让美国大部分地区陷入黑暗。
此外,奇怪的天气事件导致今年美国大部分农作物歉收。
从一切变得糟糕开始已经过去两周了,美国陷入混乱。
没有食物,暴乱爆发,暴徒们有系统地从一个街区到另一个街区进行抢劫和谋杀。
你会拒绝亲戚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需要计划来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照顾。
以下是我对于如何为突然到来的阿姨和三个表亲做准备和计划的一些想法,这也对那些想帮忙但觉得会让自己陷入危险的人有帮助。
一、他们住哪里?
如果你家里有多余的带家具的卧室,这会有很大帮助。
但是,如果到来的家庭成员数量超过了床和沙发的数量怎么办呢?我觉得露营床和睡袋是让多余的人睡觉的绝佳方式。
不管你多么年轻,在硬地板上睡觉都很不舒服。
睡垫或者睡袋能显著提高睡眠质量,再加上一个额外的睡袋还能确保你的亲戚在寒冷的冬夜也能保暖。
毕竟,灾难总是伴随着停电!
二、他们吃什么?
很现实地讲,大家庭成员在灾难发生后某个时候出现是有可能的。
所以你应该在你的食物储备计划中考虑到这一点。
我不是说你需要完全为除了直系家人之外的人做准备,但是为这种情况额外准备一点食物是个好主意。
也许你应该提前跟大家庭成员说明,如果他们要来你这儿并且可能会无限期停留,他们应该在自己的车里尽可能多地携带食物。
这里有一条比较模糊的界限需要谨慎对待,但这确实值得思考。
如果有人正在躲避即将到来的飓风,那是一回事;但如果我们谈论的是针对美国民众的无限制战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是他们什么都没带就来了怎么办呢?我觉得有一些额外的储备是有好处的。
想象一下上述情景发生了,你的侄女和她五个月大的孩子只带着一个尿布袋就出现在你家门口。
她的车坏了,她不知道丈夫在哪里,而且她的家昨晚被纵火暴徒烧毁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件额外的外套、一双额外的鞋子、一把额外的步枪、一把额外的手枪等可能会非常有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在旧外套还能穿的时候留着它们。
我不是要把我家变成沃尔玛超市,我也离成为《囤积者:被活埋》中的一个角色差得远。
然而,我正在尽我所能照顾那些毫无准备就出现在我家的亲戚。
三、你会去接大家庭成员吗?
你是打算去接大家庭成员还是让他们自生自灭呢?如果你有必要的安排来保证他们的安全,如果你不去接他们你能心安理得吗?
比如说你的奶奶住在城市的另一边,通常开车需要45分钟。
在这么混乱的情况下,你肯定不会让她自己想办法生存的。
你有办法把她和她的东西安全地接回你家吗?
你有车吗?车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她需要的东西吗?她能方便地上下车吗?车可靠地把你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吗?
还要考虑到当你身边有更多人的时候,在安全和工作效率方面是有优势的。
人多力量大。
四、如果发生紧急情况(SHTF),你有大家庭沟通计划吗?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在灾难期间沟通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已经为直系家人制定了计划。
然而,即使他们不来你家,你还是想知道你的侄女和侄子们是否安全,或者你的叔叔阿姨没有被坏人欺负。
合适的沟通渠道能让你知道:谁在哪里;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是否安好;他们所在地区发生了什么奇怪的事情等等。
如果电话和网络都瘫痪了,你怎么和他们沟通呢?如果还安全的话,也许这意味着每周开车去每个人家里一次来确保他们没问题。
但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这不是一个选择,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现在你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灾难发生后被迫临时想办法。
最终,这里有很多变量需要考虑。
你对大家庭成员灾难后的计划将取决于灾难的类型、持续时间等等。
你永远不可能有所有的答案,也不可能为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100%的准备。
然而,在灾难发生时照顾大家庭成员这件事是越早考虑越好。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开始思考这个话题,帮助你制定灾难后照顾大家庭成员的计划。
那么,灾难发生后谁来照顾你的大家庭成员呢?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也希望你能在这个话题上发表一些看法。
我经常发现《有机生存狂》的评论区有一些非常有见地的观点。
谁来照顾你的孩子?你会照顾别人的孩子吗?你有额外的计划来应对这些情况吗?加入讨论,让我们知道你的想法吧。
引用:https://www.theorganicprepper.com/who-will-take-care-of-extended-family-members-post-disaster/
原文: https://s5.tttl.online/blog/1736297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