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萨斯州一对“苦苦挣扎”的夫妇无法靠每年“仅”50万美元实现目标
堪萨斯州“挣扎”的夫妻:年薪50万却入不敷出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金钱方面的问题,那来看看这个。
有个用户名叫Slavikfill的人在Reddit上分享了他和他妻子的情况,他们夫妻二人年收入加起来有……嗯……50万美元,却仍然难以维持生计。
乍一看,可能会觉得很好笑,然后就把他们当作傻瓜。
但仔细想想,当人们得到加薪或者收入增加的时候,很常见的就是他们会把自己的生活开销也提高到相应的水平。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它反映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有些家庭不愿意量入为出(不是收支平衡,而是低于收入水平生活)。
来看看Slavikfill的预算。
当他在Reddit上公布自己的预算后,Reddit上的网友们可没客气。
几百条留言都在说他理财不善,在被删帖之前他就消失了。
不过Marketwatch保存了这个预算,我就把它放在这里说说。
他们做得好的地方
在他们那些明显存在的问题之前,他们其实也做对了一些事。
他们每年差不多往401K(一种美国企业员工的退休福利计划)里存20000美元,每个月往另一个退休账户(先锋基金的缴款)里存4000美元,还为即将出生的宝宝每个月存1000美元。
他们每个月花100美元买比特币(一种虚拟货币),手机话费每月40美元,这相当合理了。
最明显的问题
首先,我得指出,税收就是一种掠夺(这是作者的一种观点,他认为税收不合理)。
好了,言归正传,来看看最明显的问题。
他们住在堪萨斯州,每月10000美元的房贷肯定能买个很大的房子。
我用房贷计算器估算了一下,按照他们的首付情况,房子可能价值140万美元甚至更高。
根据Zillow(一个房地产信息平台)上这个价位房源的列表,在堪萨斯州这几乎就是一座豪宅了。
首先要做的就是,如果可能的话,换一套价格更合理的房子。
我说“如果可能”是因为他们可能在这样价值的房子上背负着高额房贷,也许不能在不亏损的情况下卖掉房子。
但就算是赔本卖掉,为了摆脱每月五位数的房贷、每月250美元的保险费以及每月2645美元的税费,也可能是值得的。
在美国有很多家庭,他们一年的生活费用就只够支付每月的房贷。
如果他们真的想摆脱财务困境,那房子必须卖掉。
他们没提到车贷,所以可能是直接全款买的车。
要么就是开的像跑车之类的高风险车辆,要么就是超级昂贵的车,又或者是有很多超速罚单。
然后就是那些很容易削减的不必要开销了。
朋友,你们不需要每个月花3000美元在食物上,2000美元在衣服上,还有400美元在“聚会用品”(这是不是意味着酒呢?)上。
如果把这些开销都减半,他们在吃穿喝方面仍然会比我们98%的人都好。
一个月花3000美元坐飞机?这显然不是商务支出,不然不会出现在个人预算里。
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一段时间吧,或者去自驾游之类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嘲笑的极端例子,但我知道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比如拿到一笔意外之财后就冲动地买了一辆太贵的车。
很多人加薪后就提高生活开销到现在的收入水平。
当事情顺利的时候当然没问题,但如果出了什么差错,就会陷入困境,背负着更贵的房子和更贵的车。
如果他们失去了任何一部分收入——比如孩子出生了(有个匹配我房租的大学基金呢),也许Slavikfill的妻子要休一段时间的假——他们突然就会在操持家庭方面遇到很多问题。
如果他们失去更大比例的收入——比如Slavikfill被解雇了——那他们就完了。
想象一下之前像摇滚明星一样生活,突然要像普通人一样,这可不好受。
解决办法
我觉得Slavikfill可能不会看这个,但我还是给你几点建议。
你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从那个房子里搬出来,换一个便宜点的。
即使你要承担损失,一年下来较低的月支出也能弥补回来。
很难估算能省多少,但我敢打赌,不用太痛苦就能把每年156000美元的支出降到50000美元。
马上把食品、服装和聚会方面的账单削减一半。
这是个调整,但真的不会太糟糕。
这样每年能节省32400美元。
如果必须要乘坐昂贵的航班,那就改成每隔一个月一次,而不是每个月一次。
光是这样,每年就能节省18000美元。
只要采取这三个步骤,你就会改变生活。
你至少能节省156000美元,可能还会更多。
你就不会再为钱发愁了,能够建立一个应急基金,每个月也能有一些喘息的空间。
即使按照你的收入水平,你现在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只要错过一次工资发放,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财务上挣扎不是生活的正确方式。
如果你年收入500000美元,却花掉500001美元,那就是亏损经营。
你的亏损可能看起来比我们的更高级,但仍然是亏损,而这种亏损往往不会有好结果。
祝你好运,Slavikfill。
引用:https://www.theorganicprepper.com/struggling-kansas-couple-500k/
原文: https://s5.tttl.online/blog/1736287439/